持續(xù)“高燒”的天氣,熱的有點懷疑人生,也許我還不適應(yīng)這只“烤全陽”的火辣吧。
今年三伏天短了,新聞上說只有30天,打破了近十年“40天長三伏”的慣例。初聞時不免有些歡喜,感覺可以少受些煎熬,但轉(zhuǎn)念一想,天數(shù)雖少,太陽卻還是那個太陽,它怕是不能遲到早退吧。
三伏之名,自古有之。所謂“伏”,原是隱伏避暑之意。古人將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定為初伏,第四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。這算法曲折,非精通歷法者不能解。我想,大約是先民們對天地運行的一種笨拙而誠懇的揣摩吧。如今則簡單多了,只需翻開日歷,紅字給你標得明明白白,省卻了掐指計算的工夫。
窗外明晃晃的日光刺得人眼睛發(fā)痛。遠處柏油路“煙氣”飄搖,踩上去想象著鞋子的“外焦誘惑”。狗拖著舌頭躲在陰涼下,連叫喚的氣力也沒有了。只有知了不識趣,扯嗓子嘶鳴,一聲迭著一聲,熱鬧又煩躁。
白天的街頭行人稀少,偶有外賣員,也是疾馳而過,臉上蒙著各色魔術(shù)方巾,活像一群蒙面大盜。他們鉆進冷氣開足的商場、店鋪,遲遲不愿出來。我想,現(xiàn)在避暑的法子確是進步了,古時候只有扇子、井水和地窖,而今卻有空調(diào)、冰箱,涼氣、冷飲等內(nèi)外兼“休”。然而身體卻愈發(fā)嬌慣起來,稍一離了冷氣,便汗出如流,頭暈?zāi)垦#路痣x了水的魚。
我倒是摸索些度夏的門道。清晨早起,趁太陽未毒時開窗通風;日頭高了便拉起窗簾,阻隔熱氣;午后小憩,養(yǎng)精蓄銳;傍晚散步,看晚霞侵染天際。如此這般,竟也不覺得難熬。
樓下廣場上孩子們活力四射,皮膚曬得黝黑。小孩子的歡笑聲,倒給這悶熱的夏季添了幾分生氣。他們不在意三伏天長短,只知道暑假來了,可以盡情玩耍。這種單純,是人生難得的快樂。
四季輪轉(zhuǎn),各有魅力。與其抱怨天氣,不如靜下心來,感受當下滋味。窗外蟬聲陣陣,我躺在空調(diào)房,忽覺這“最短”三伏天,或許是提醒我們:光陰易逝,當惜此時。(張雨佳)